中小企业四川网

金融有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13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424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报告明确了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人民银行将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同时,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提高货币政策精准性,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近期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的实施,有力提振了社会信心,对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发挥了较好作用。中国人民银行11月8日发布的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3.6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02万亿元。

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困难挑战,外部不确定性也在上升,预计未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将保持足够的支持力度。

报告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科技型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有较大差异,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务有利于满足不同生命周期创新主体的融资需求。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的政策框架持续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更加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工具更加精准,金融产品服务模式更加丰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过去5年,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年均保持30%以上的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从14%提升至47%,直接融资能力也明显提升。同时,科技金融政策配套逐步健全,科技企业跨境融资更加便利,银企对接更加精准,不少地区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对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给予财政奖补。

报告还提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态平衡的适配性和精准性。

2024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6.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51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助学贷款余额2086亿元,同比增长26.3%。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9%。

专家指出,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非万能,面面俱到实际上就体现不出重点结构的支持。很多实体经济领域本身可通过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解决,并不需要专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发挥适当的激励作用,根本上需要激发市场活力,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说。

在融资结构变化背景下,货币政策更加注重量价结合。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利率影响消费和投资,是货币政策的核心。今年以来,央行围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明确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规范手工补息等,市场化的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进一步健全。总的来看,我国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保持在历史低位,但目前在维护竞争秩序和利率政策执行层面仍有完善空间。

未来直接融资发展是大趋势,货币政策框架也会相应调整优化。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随着结构转型加快,直接融资与新动能更加适配,发展总体加快。但因金融市场产品和传导链条更加复杂,央行调控金融总量的难度会不断上升,淡化数量目标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未来会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央行一直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思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存贷款利率已全面放开,未来要在“形得成”和“调得了”方面下功夫。“形得成”需金融机构提升自主理性定价能力,“调得了”着眼于利率政策要更好服务于宏观调控职能,尽可能缓解影响利率调控的约束。(经济日报记者 姚 进)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